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之间必然有深刻的联系。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十年高于北京,同时全国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其实是硬币两端、一脉相承。笔者依据“十三五”规划一系列举措发现,打造北京副中心通州以及环渤海范围内多地“金融化”定位都具有着相通点,也都是“大洗牌”的前奏,代表北方经济的重振雄风。

“以点带面”的城市发展方式导致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发展不均衡,最终将终结和退出历史舞台。所有资源集中于一点发展的城市,与其他区域难以产生合力,影响周边地区发展的同同时造成自身机会的丧失,失衡产生之后,周边城市弥补这种差距异常艰难,绝非简单复制核心城市成功经验可以达到,而需要通过重新定位城市“弯道超车”。

好问题胜于答案。首先让我们从第一步开始,来看看造成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差异、全国南北差异的原因、以及这些差异会带来哪些更深层的问题。

1、站在另一个视角看穿发展失衡本质

我们国家有些城市相对富裕,比如北京、上海,有些则相对贫困,还保持着农业化阶段特征。

这种失衡,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选取北京以及北京周边八个城市,上海以及上海周边七个城市,同时选取深圳、广州以及它们周边的四个城市作比较。其中北京是首都,上海是重要直辖市,深圳是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广州则是重量级省会城市。为简单表述,在这里姑且把它们称作“核心城市”。

“核心城市”十年间大大领先了周边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呈现了巨大的不均衡。一些经济圈前几名的城市,呈现了“大者恒大、大者通吃”的特点,而“珠三角经济圈”以及“环渤海经济圈”也不例外。这些“核心城市”远远将周边地区的第二名甩在后面,更不用说距离这些“核心城市”更远的地区。

“三大经济圈”从南往北,越靠近南部的经济圈发展越早。中国大部分政策是通过“试点”展开的。拿深圳来说,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取得了巨大成就。试验田一旦展开,几年间就会和其他城市拉开巨大差距。一个是资源容易集中,一个是人才容易集中,其他城市即便复制成功经验,也很难把资源连根拔起,也很难把人才吸引过来,道理简单,不必赘述。

十年间差异越来越大,也可以充分说明通过核心城市带动并传导周边地区的努力永远只会徒劳无功、“刻舟求剑”,“试点”会形成其他地区后天难以追平的优势,只会导致集中集中再集中,传导和带动无从体现。

2、“点”无法带“面”,病因何在?
  
以大家都“痛恨”的房价展开论述会更加清晰的理解问题。房价上涨除了通货膨胀、货币因素之外,还有一种“增值”来自于资源的叠加。比如北京名牌大学多的区域的房屋“增值”快,因为居民享受到了巨大的教育便利,再比如奥运会申办成功,举办比赛的区域建设体育场馆,周边的房屋也会因为其稀缺性增值,这类“增值”的方法,其实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同时会另建设者们欢呼雀跃、屡试不爽,也会令投资者们充满想象、勇敢买入。随后便带来了巨大问题,人和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一个区域,随后各方面力量再通过不间断叠加投入令不均衡加剧。

伴随繁华的区域经历了通过资金直接催生土地价值的阶段,朝着新兴产业催生地上建筑价值的阶段前行的时候,租金成本价格却成为了“拦路虎”,令高附加值初创企业望而却步。

更迫切的问题是,相对不富裕的地区更需要基建的滋补,但始终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土地的增值大部分来源于其使用价值,繁华区域的房价高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叫苦不堪的同时,还会产生吸盘效应令贫弱地区的建设更加缓慢。北京目前正式提出人口疏散,产能过剩的产业逐渐外迁,将土地价值逐渐被“分流”到各个区域,北京通州的“新定位”—“首都的副中心”这种异常罕见的地位提升,具有着逻辑基础,都和目前政策一脉相承,都是想迅速把北京的人口与资源有效外溢,不然只能导致资源加倍累积。

80年代的珠三角发展,90年代的长三角发展,都具有着将人口直接引流到新区域的特点,用“新活力”推行“新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区域的区位优势在一开始并不明显,原先的深圳以及浦东等区域,相对于老中心是有歧视感存在的,原来上海有句话叫做“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就是深刻写照。当然,后来的故事是新区域的房价反而超过老中心。纵观国外城市发展规律,也是如此。

3、“南北不均衡”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的命门
  
作为祖国北方的代表性城市—北京聚集了大量资源,结果究竟如何呢?北方城市no.1北京和南方城市no.1上海相比,生产总值十年之中均是落后的,虽然北京的发展聚集了众多资源。

北方整体竞争力不如南方,伴随南北发展差异的发展和演化,资源将进一步累积到较强的南方。

与核心城市同周边城市差距越来越大一样,改革开放之后的长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打造,令中国产生了巨大南北差异。缩小南北差异任务更为艰巨,三大经济圈即便是单独比较,从上图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环渤海的地区产值无法超越长三角,更不用说环渤海为代表的北方经济区域与长、珠三角所组成南部经济区域来比较。

那么,如何缩小南北差异呢?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也需要按照不同定位展开,由于人和资源的稀缺性,所有城市都不可能都去申办奥运、建设迪斯尼、环球影城,也不可能都立刻把当地的普通大学升级为985、211,那怎么办?最划算还是打造能够促进就业的企业。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必须规范管理,无论是财税还是经营都须正规化,上市公司资信评级较高,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还可以为当地吸引广泛资源,带动城市发展,进而带动诸多行业发展,形成合理。城市的发展最划算的办法是拥有较多数量的上市公司,上世纪90年代沪深交易所的建立,以两大交易所为核心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获得了极大养分。

统计显示,北京上市公司家数268家,略领先上海,但是通过区域间比较就败下阵来,环渤海区域仅有山东省上市公司家数达到163家,在北方阵营中排名第二,但远远落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以及浙江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大经济圈中,“环渤海经济圈”是由两个直辖市和五个省组成,长三角是明确的划分了26个城市,而珠三角仅仅包括9个城市。南方两个经济圈虽然在地域广度不占优势,却在上市公司数量上完胜环渤海经济圈,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4、十三五后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是为企业增加长期股权性资本供给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采取了偏债务融资式的发展模式,企业融资大多利用了资产负债表的右上方,这需要企业拥有庞大的资产作为抵押物,于是土地、房屋等容易作价抵押的资产价格伴随经济增长越来越高,即便企业融资成功后也还要争相购买,通过财务筹划留出贷款空间以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上来看,企业长期债务过多是不合理的,会导致潜在经营风险加大,一旦绝大部分非金融类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60%以上会加剧整体经济风险。中国经济体量逐渐变大,进入“新常态”,发展更要追求平稳,去杠杆化也将成我国未来长期的任务,由于杠杆上升引发新兴经济体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如果控制不当,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下一场危机的主角。

对于中国来说,即便每年6%的增长速度也是惊人的,因为实体经济规模早已不再是改革开放之初。逐渐过渡到股权投资投资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早已不是资金短缺国家,这既可以从我们庞大的外汇储备,也可以从居高不下的中国居民储蓄率看出来。同时中国也不是物质短缺的国家,产业结构布局相对20年前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效率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早已转移到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实现工业4.0,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鼓励创新型企业,都需要长期资本的支持。筹措长期股权资金与活跃民间金融息息相关,在加强监管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及城市健全商业性金融,推出地方性质的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从而最终激活民间资本。

种种因素均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摆脱偏债务式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业偏弱的北方,应结合城市发展,打造筹集长期股权融资的新型金融体系。

5、十三五规划中环渤海经济圈打起“金融牌”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业最大特点是“大而不强,散而不全”。金融业发展各省市各自为战,甚至单独规划金融中心,缺乏全盘考虑,未能充分发挥整体区位优势,形成合力,就像散落在四处的珠宝,始终无法贯穿连横,导致民间金融无法有效投资利用。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环渤海经济圈各级地方政府都逐渐意识到了金融对地区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在十三五规划之下打起了“金融牌”组合拳。

统计显示,北方城市在十三五规划中定位的“金融化”非常普遍,金融定位背后孕育着巨大潜在机会。以青岛为例,将城市打造为中国财富管理中心的设想具有开创性,对于北方乃至全国来说也是巨大福音。这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属于北京“新三板”,新三板的应运而生,将令全国金融发展北扩。“新三板”从2014年开始大放光彩,当上海战略新兴板被删除在十三五规划之外,6月27日迎来分层时刻,“新三板”一夜成为除了沪深两大证券市场最受关注的市场。

6、新三板的未来:真正的证券交易所?

八十年代我们关注珠三角,九十年代年我们关注长三角,而目前则是发展环渤海的重要时期,环渤海经济圈应该如何作为?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上海还是深圳,都拥有一个北方城市没有的东西“证券交易所”。南方城市比北方发达,一个是享受到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红利,另外就是金融业发达,金融业发达的最高标志是拥有世界级的“证券交易所”。北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重重,首先是由于没有全盘考虑,造成北京一枝独秀,另外一个重要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证券交易所。香港面积不大,但也是远近闻名的“世界金融中心”,主要原因就是它有一个全球性的交易所。

北京作为全国金融监管、决策和信息中心,一行三会的总部,金融机构的总部占尽优势,但始终却没有一个交易所,缺少金融业态最关键的一环。北京的新三板的发展阶段而言,其严格意义上算股权交易所,虽然在今年“分层”推出,但由于投资者适当性的准入门槛和公募基金无法参与新三板交易,新三板根本不具备证券交易所的流动性,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交易所。流动性不足的原因中当然也包括北方区域民间金融不够发达,不够活跃。

北京除了疏散、淘汰阻碍城市地区发展的旧产业,还要发展新引擎。我们不禁大胆假想,其实北京的“新三板”就已经担负了这个“使命中的使命”。从数量看,目前新三板已经挂牌七千多家企业,体量已经超越沪深交易所。目前仅仅需要一定时日,新三板就会彻底升级为像纳斯达克一样的证券交易所。

从十三五规划中可以看到,北方经济正在酝酿着巨大金融方略,在十三五期间,环渤海经济圈将建立一个以北京新三板为核心,以天津、唐山、济南为重要区域性金融中心,青岛、大连两大重要港口作为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的多层次金融生态圈。渤海湾的金融战略其中最重要一环就是打造北京的资本证券市场,这种城市角色转换和升级,将彻底打通南北之间的鸿沟和差异,从而培育出一个在世界舞台更加有影响力的中国。

本文始发于《中国证券报》

作者简介:祖籍北京,男,生于80年代,知名财经专栏作家、财经学者、资深证券市场评论人、最早投入到新三板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士之一;

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bunaxin117

话题:



0

推荐

布娜新

布娜新

35篇文章 2年前更新

80后财经作家,证券市场独立评论人,新三板资深研究人士

文章